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和全省城市建設綠色發展“補短板”三年行動有關要求,集中力量、突出重點,推動解決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市政府決定開展全市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2018—2020年),制定了《黃岡市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現將《方案》編制情況及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 到2020年的主要目標是什么?
到2020年,全市城市(含黃岡市區、各縣市區城區)水環境得到有效治理,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各類廢棄物得到收集和處置,海綿城市理念和綜合管廊建設在新區建設和老城改造中得到廣泛應用,城市人均綠地面積全部達標,公共廁所按標準全部布局到位且管理規范,公共文化設施按標準配套并得到合理利用,城市歷史文化建筑全部實行清單管理,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得到較大面積推廣,城市面貌發生重大改觀,城市建設走上集約、節約、生態發展的軌道。
二、《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方案》提出涉及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推進“五水同治”,著力改善城市水環境。
1.建立飲用水安全保障體系。加強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建設,加快推進城市備用水源建設,開展二次供水設施和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做好水質監測,實行城鎮供水水質信息月報制度,確保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每年穩定在98%以上,水質100%達標,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
2.提升污水處理水平。持續推進黃岡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雷霆行動”,實施敏感區域的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加強污水管網的建設與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深入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2018年底前,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沿線縣級以上城市(區)污水處理設施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2020年底前,現有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實現國家標準要求,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3.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全面推行河湖庫長制,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四項制度,嚴守三條紅線,加大湖泊水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編制“一河(湖)一策”,加強紅線藍線管控,確保河湖面積不萎縮、功能不退化,人民群眾滿意度明顯提高。
4.創建節水型城市。建立城市供水節水管理制度,依法加強節水型城市建設。強化節水規劃、計劃(定額)考核和管理,以水定城、以水定產,實施城市節水綜合改造。加強節水宣傳工作,提高節水意識,建立城市節水指標體系,實現節水工作的科學管理。
5.提升城市排水防澇水平。各縣(市、區)要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設施規劃編制,制定年度建設計劃,加快對城市易澇點的排水防澇泵站進行升級改造或增設機排能力,并與城市防洪做好銜接,對城市易澇點的雨水口和排水管渠進行改造。2020年底前,城市排澇能力要比2017年提高30%以上,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二)推進“保潔革命”,著力加強城市環境衛生管理。
6.加快推進垃圾收運、中轉和無害化處置設施建設。大力推行垃圾分類,加快推進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到2020年底前,城市生活垃圾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力爭做到全過程網上監測,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
7.加強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創新機制,加強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全過程監管,全面落實污泥轉移聯單制度。到2020年黃岡市區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各縣(市、區)達到75%以上。
8.加強餐廚垃圾處理。加快建設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集中對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大中院校食堂及酒店賓館產生的餐廚垃圾進行統一收集、統一運輸和統一處理,實現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9.加大餐廚油煙治理力度。督促新、改、擴建的餐飲經營單位(戶)和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大中院校食堂及酒店賓館配套安裝油煙凈化裝置,并加大餐廚油煙的巡查管控治理力度,引導露天燒烤攤點進入固定場所規范經營。
10.加強建筑施工揚塵防治。提高建筑垃圾消納能力,固化建筑施工揚塵防治有效措施,逐步推廣使用密閉容器及時轉運樓層內以及腳手架作業平臺的垃圾,提高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的消納能力,逐步轉變建筑施工方式,提高施工組織科學化和精細化水平,鼓勵使用減少建筑渣土、建筑垃圾的工藝工法和設備材料,不斷提高建筑施工揚塵防治水平。
11.加快公廁規劃建設。結合黃岡市廁所革命三年攻堅行動,按照“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改建并重、衛生適用、方便群眾、水廁為主、有利排運”的原則,進行公廁規劃建設,著力解決城市如廁難題。其中,黃岡市區要以老城區800米、新區500米為服務半徑,實現公廁全覆蓋。中心城區公廁全部達到國家A級標準,公廁環境清潔衛生、設施設備良好,管理做到規范化、標準化。
(三)推進“綠滿黃岡”工程,著力提升園林綠地建設水平。
12.提高園林綠化水平。著力提升城市綠量和景觀品質,沿城市主干道開展街頭綠化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城市公園、小游園建設,多渠道增加城市綠量。加強對園林綠地的改造提升,打造精品示范工程,提高城市綠地率,構建完整連貫的綠地系統,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到2020年,全市城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市區達到14.6平方米,縣城達到11.4平方米,老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少于5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9%以上。
(四)推進“城市整理提升”工程,著力完善城市基礎功能。
13.完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結合城市棚戶區改造,配套完善社區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實現社區周邊步行15分鐘范圍內,有小學、幼兒園、社區衛生、基層文化體育設施和菜市場。鼓勵城市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等大型公共設施免費向群眾開放,支持利用“互聯網+”提高城市公共設施使用效率。(牽頭單位:市教育局、市衛計委、市文廣局 、市體育局;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
14.推進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把海綿城市建設指標納入規劃條件和項目審查環節,嚴格落實到位。系統開展江河、湖泊、濕地等水體生態修復,因地制宜建設濕地公園、雨水花園等海綿綠地,推進老舊公園提質改造。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的要求和標準。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的新建道路根據功能需求,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到2020年,城市新區新建道路綜合管廊配建率30%以上,城市道路綜合管廊配建率2%以上。
15.加強市容市貌管理。建立查違治違長效管控機制,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建設,確保城市建成區違法建設得到全面處理。治理管線亂拉亂牽,規整城區主要街道蜘蛛網式架空線,城市新建道路(除工業園區外)、主次干道、歷史街區、重點地區10kv以下的強電和弱電全部入地,建有地下綜合管廊的街道,管線必須入廊。治理亂停亂靠,整治機動車占用非機動車道、盲道行為,保持盲道連續性。治理亂貼亂畫,消除城市小廣告,規范城區廣告店招。治理城市老舊空間,背街小巷實現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環境整潔化。
(五)推進“智慧黃岡”建設,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
16.創建智慧城市。深入推進黃岡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城市功能、空間的共享。打造智慧城建,市政基礎設施監管平臺實現全覆蓋,智慧市政基礎設施占基礎設施投資比例達1%以上。打造智慧交通,建成城市公共交通誘導、智慧停車系統,提高通行效率。打造智慧服務,建立涵蓋社保、公交、金融、醫療、旅游、水電氣繳費等范圍的市民一卡通,并逐步整合到手機端使用。促進共享經濟發展,打造智慧政務,涉民服務和審批通過網上辦理的比例大幅提高。探索建立市民信用等級管理,將市民遵守城市建設、管理法律法規和公共秩序的情況納入信用體系。
17.發展綠色交通。完善城市路網結構,提倡“公交+慢行”出行模式。推行“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著力提高支路網密度,加強道路微循環。改善各類交通方式的換乘銜接,增加公交車覆蓋區域,倡導城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加快停車設施建設,完成停車專項規劃和分年度實施計劃編制工作。2020年底前,完成市區公共停車場建設任務,其中充電樁配置率10%以上。
(六)推進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加強城市特色風貌塑造。
18.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加強城市歷史文化挖掘,全面完成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對現有歷史建筑全部建檔,進行掛牌保護。加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和風貌區保護建設,持續做好查處歷史文化保護區范圍內的違法建設行為。
(七)推進“綠色建筑”工程,大力發展建筑節能和裝配式建筑。
19.全面推進綠色建筑。推行建筑節能專項設計、專項審查、專項方案、專項驗收制度,加強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監管體系,推進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規模化應用。開展綠色生態城市綜合試點,推動綠色建筑由單體示范向區域示范轉變。推進白潭湖片區集中連片省級示范區建設。到2020年,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50%,新建建筑能效比2015年提高20%。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編制完成裝配式建筑發展規劃,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國家要求,推進裝配式建筑全裝修成品交房,裝配化裝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