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件起草的背景
(一)縣政府有明確要求。從2016年起,縣政府常務會先后兩次明確要求提升全縣餐飲工作質量和水平,尤其是對油煙治理工作更是提出了具體的目標任務,所以合理布局餐飲企業,對老城區的餐飲企業進行規范管理就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
(二)縣政府出臺文件明確要求。在縣政府出臺的文件中明確指出:以國土局為中心周邊500米范圍內不再新增餐飲單位,老城區因為以前的樓房無專用煙道不再新增餐飲單位。
(三)中央環保督察對餐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期間,通過12345有獎報料平臺、12369網絡舉報平臺等渠道共收集到油煙擾民問題共97件,縣食藥監局都及時派人對信訪舉報的問題進行了處理。但這充分暴露了餐飲工作中存在問題較多,所以縣委、縣政府領導為徹底解決油煙擾民和大氣污染問題,要求迅速出臺《仁壽縣城區餐飲業發展規劃行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二、文件起草的過程
(一)充分蘊釀、反復推敲。縣食藥監局始終站在為全縣人民負責的高度來認識起草《仁壽縣城區餐飲業發展規劃行動指南》的重要意義。先后三次召開局股長會、所長會、局黨組會專題研究《仁壽縣城區餐飲業發展規劃行動指南》(初稿)。
(二)參觀考察、取長補短。縣食藥監局在草擬《仁壽縣城區餐飲業發展規劃行動指南》前,認真對全縣餐飲企業現狀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無論餐飲的整體分布,功能的配套還是餐飲鏈條的延伸都存在很多問題和瑕疵。《仁壽縣城區餐飲業發展規劃行動指南》(初稿)出來后,又組織撰寫稿子的相關人員專程到成都金牛區、郫縣等地參觀學習,充分借鑒了其他區縣餐飲規劃時親民利民的優點,再對《仁壽縣城區餐飲業發展規劃行動指南》(初稿)進行了修改完善。
(三)群策群力、三易其稿。《仁壽縣城區餐飲業發展規劃行動指南》(初稿)出來后,縣食藥監局組織部分從事餐飲服務的負責人、居民代表、政協委員,再次廣泛征求他們對該《指南》的意見;先后兩次召集縣民政、人社、商務、城管、住建、食藥監、工商、公安、文林鎮等單位,專題研究修改該《指南》。經過層層把關、反復修改,最終以縣政府辦的名義向各鄉鎮和縣級部門下發。
三、文件的主要內容
文件共包含:規劃目的、規劃范圍、規劃期限、規劃依據、規劃原則、總體布局、主要措施和行動計劃8個部分。整個《指南》對2018年—2020年縣城區的餐飲業發展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劃。《指南》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國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7個法律法規。充分體現了“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原則;親民便民,綠色環保原則”。
《 指南》中闡明總體布局的四個特點:一是注重空間布局。逐步抽松老街區,限制交通擁堵區,大力發展新城區。二是注重規模布局。適度發展特大型餐飲,鼓勵發展大中型餐飲,控制發展小型餐飲,嚴格限制流動性攤販。三是注重特色布局。推進連鎖經營,推廣地方品牌,打造名菜名店。四是注重餐飲單位的質量布局。以“食品安全”為中心,落實制度規范,升級設備設施,強化源頭管控,加強過程管理,消除安全隱患,杜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
《指南》中提出了四項主要措施。一是優化餐飲產業鏈條。支持實施“農餐對接”,推進“農戶+基地+餐飲單位”、“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的經營模式。加快“互聯網+餐飲”發展,推行“中央廚房+冷鏈配送+餐飲門店”配送模式。二是培養餐飲服務人才。成立“仁壽縣餐飲業協會(商會)”,強化廚師的培訓和管理,實行餐飲服務職業資格制度,大力開展技能競賽和崗位練兵、技能比武活動,鼓勵餐飲服務各類人才不斷提升職業素質和技能水平。三是打造特色餐飲品牌。大力推廣名店、名廚、名菜,積極培育黑龍灘生態魚、鰲陵羊肉湯、鄉村土雞、青崗牛肉等仁壽餐飲品牌,宣傳品牌文化,樹立品牌形象。四是提升科學監管水平。加強日常監管。實行網格化,實現全覆蓋。強化稽查執法,嚴防不合格食用農產品流入市場,嚴查使用來源不明食品原料、未按規定檢驗檢疫或檢疫不合格的肉類及其制品加工制作食品的違法行為,嚴打購買使用“地溝油”、非法添加等違法行為。
《指南》提出了開展“七大行動計劃”。一是開展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行動。加強農藥、獸藥和農畜水產品投入品監管,從源頭上保證食品安全。加強質量安全監測執法,強化專項監測和監督抽查,嚴把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關口。城區大型餐飲單位、學校食堂、農產品批發市場2018年底前全部建立快檢室。二是開展量化分級提檔升級行動。督促餐飲服務提供者提高責任意識,加強量化等級評定信息公示,讓笑臉上墻,提高消費者對量化分級管理的認知度。三是開展“明廚亮灶”質量提升行動。2018年“明廚亮灶”建設完成率達到80%以上,2019年達到95%以上,2020年基本實現100%。四是開展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提升行動。督促“美團”、“餓了么”等網絡訂餐第三方平臺和自建網站交易平臺,2018年全面落實入網餐飲單位備案登記管理。開展“凈網”行動,排查無證入網餐飲單位,實現以網治網,提升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水平。五是開展餐飲食品安全示范創建行動。南區安置二街繼續鞏固省級餐飲示范街,新打造水體公園食品安全示范街、中城國際餐飲服務示范街和成赤高速路仁壽出口筆水餐飲服務示范片。在水體公園、仁壽大道等區域的大型商業樓打造大型餐飲綜合體。對學校、托幼機構周邊200米內的流動食品攤販逐步予以取締。六是開展智慧監管行動。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打造一體化信息平臺、電子信息追溯系統。2019年前,學校食堂全部建立電子監管網絡。七是開展環保宜居行動。城區新修建商住樓,應當配套建設餐飲油煙專用煙道。有油煙產生的餐飲單位必須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并正常使用。老城區北街、老南街、新南街原則上不新增餐飲單位,文林路、陵州路、書院路、南壇路原則上不再新增大型餐飲單位。城南片區以縣國土局為中心,500米范圍內不再新增餐飲單位。在商住樓下新從事餐飲業的,須征得樓上60%以上的住戶同意。全面實行燒烤“炭改氣、炭改電”,禁止炭烤,禁止露天燒烤,減少油煙污染
